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”在很多人眼中,苔藓是植物王国的“小矮人”,它虽然“身材”娇小,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。据了解,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仅次于被子植物,是植物界中的第二大家族,全世界约有1.8万种,而我国拥有超过3000种。
近年来,苔藓在园林园艺上的应用越发广泛,市场需求日渐增大。针对当前苔藓植物的市场应用及发展趋势,记者采访了资深苔藓植物研究和科普教育专家,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副主任、研究员,中国植物学会苔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力,及丽水市润生苔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温从发。
接受度不断提升
一种植物的市场化发展,与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的推动密不可分。
据了解,张力长期从事苔藓植物调查、研究与科普教育工作,“探藓”足迹遍布全国,并在苔藓植物领域获得多项研究成果,去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聘为“苔藓植物研究、科研管理与科普教育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”。
“苔藓体型细小,喜爱阴湿的环境,景观上常作为背景,其他植物点缀其间,整体表现出细腻、低调的风格,与大红大紫完全相异。”张力这样形容苔藓。
润生苔藓公司成立于2012年,是集科研、生产、经营、服务为一体的苔藓专业化企业,多年来一直承接苔藓室内景观设计及施工、苔藓生态修复工程、永生苔藓、苔藓自然教育等业务。
基于丰富的市场经验,温从发表示,我国苔藓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。“2012年以前,多用泥炭藓充当兰科类植物的栽培基质;2013年苔藓微景观兴起,引发了一阵苔藓热,市场接受度提升;2016年前后,苔藓禅意景观的出现让更多人了解了苔藓,更多景观公司开始尝试应用苔藓;2019年北京世园会上对苔藓的大量应用,也让更多大型项目开始尝试苔藓应用。”温从发说。
从目前来看,市场需求较多、应用较广的种类主要有大灰藓、白发藓、尖叶匐灯藓、粗枝青藓、东亚砂藓、薄壁卷柏藓、美灰藓、泥炭藓等。
“市场需求以高端客户、私人庭院、室内景观为主。”温从发感到,近些年客户对苔藓的认可度明显提升,之前听到苔藓就摇头,现在有更多人愿意去尝试应用苔藓,大众认知度也有提升。
客户及大众认知的转变,得益于企业的推广和科普宣传。
从2006年开始,张力便组织开展各类苔藓植物的科普活动,包括举办科普展览、撰写科普书籍和文章、公众报告等。并与团队携手,编辑出版了包括《植物王国的小矮人:苔藓植物》、《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(苔藓册)》、《澳门苔藓植物志》、《广东苔藓志》等在内的十余部专著及约百篇科研论文及科普文章,让苔藓更多地走进大众的视野。
发展前景广阔
在日本及北欧国家,苔藓植物的应用相对成熟,而国内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。“近几年,由于有不少苔藓应用成功案例的出现,使得苔藓产业发展很快。”温从发认为,随着成功案例的增多,入行的人也会越来越多,大家都在探索新元素、新素材,创新应用形式,接下来的几年,可能会迎来一个爆发期。
“就目前在做的几个绿化项目和生态修复工程来看,后期效果和社会反响都不错,现在市场只开发了苔藓应用的冰山一角,还有很多形式有待发掘。”温从发表示,从长远趋势来看,在生态应用上,苔藓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与此同时,苔藓的生产和市场化推广仍面临不少困难。
从技术层面看,苔藓植物对生产环境及技术要求较高,人工培育规模相对不足,且培育成本高。
这就导致目前市面上很多苔藓都是野采的,不仅会对生态造成破坏,也使得整个苔藓市场在混乱无序地增长,没有规范化标准可言。
此外,温从发告诉记者,大家对苔藓的认知仍存在不少问题,“很多人普遍觉得苔藓只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,其实,苔藓种类繁多,习性差异很大,这种错误认知大大限制了苔藓的应用。”
由此可见,市场规范化引导及科普宣传等工作还需加强。
很多人称张力为仙湖“苔藓叔”,在他眼里,科普和科研是硬币的两面,缺一面都不完整。科普搭建了科研到社会大众的桥梁,让社会大众了解科学、培育科学素养,至关重要。
张力和团队后续将继续开展原创性研究,为科普提供一手素材,同时创新科普展示和推广形式,研究更适合受众的接受方式。